跳转至

中国改革开放史思考题

第一讲思考题

T1 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首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它在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这次会议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方向和政策,标志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性转折点。会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指导思想,强调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会议还决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如开放沿海城市、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外商投资等,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时,那个年代的中国面临着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难等问题,必须进行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种背景下召开,我们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主要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把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全面发展。

  2. 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方向:会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也开放了沿海城市、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外商投资等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即:坚决扩大经济效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 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索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引进外资并发展对外贸易等。

  4. 改革了国民经济的组织体制:建立了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经济体制,对企业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大大推进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得益于改革国民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特别是在1979年至1984年间,GDP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9.8%,这一时期被称为“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

  5. 推动了国际化进程:开拓了对外贸易,吸引了外资,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等,加速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合作。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6. 改善了社会制度和群众生活: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了城市居民福利,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方向和措施,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也引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因此,我们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第二讲思考题

T1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全球贸易规则的重要成员。加入WTO之后,中国逐步实现了市场化改革和开放,积极参与全球贸易,推动外贸和跨境投资的发展。通过参与WTO贸易谈判和合规审查,中国逐步接受了国际贸易规则,也通过推动改革和完善法律体系等途径,同时还以开放的姿态吸引了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加入WTO后,中国必须按照WTO规则进行经济活动,这就迫使中国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加快国企改革、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从而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2. 扩大对外开放程度:WTO成员国可以享受到包括降低关税、非关税壁垒、取消进口配额等方面在内的更优惠的关税待遇以及更广泛的开放式市场,这有利于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口,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

  3. 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入WTO后,中国必须遵守WTO准则和规则,这将迫使中国进行更深入的市场改革和产业升级,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也让中国市场更加透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促进了商业建设和企业国际化的趋势

  4. 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加入WTO后,中国将面临国际性竞争,需要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业水平,并能够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 接受国际标准:WTO会员国共同制定和实施国际贸易标准和规则。加入WTO将迫使中国尊重和接受国际标准和规则,提高中国企业的市场准入、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6. 吸引外资:加入WTO后,中国将加入国际经济系统,与其他成员国进行贸易和技术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实现更加平等和互利的合作。这会使得中国市场更加稳定、透明和可预测,进而更能吸引外国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7. 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加入WTO将促进中国与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增加互利贸易和投资机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帮助中国加强了市场开放,促进了技术创新,加强了国际合作,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三讲思考题

T4 如何理解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中国实践?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是两个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概念。
精准扶贫是指依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采取精准的贫困识别、帮扶措施和监管措施,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目标。精准扶贫从贫困人口本身出发,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发展产业、兴办教育、改进卫生、提供社会保障、整治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入手,最终破解贫困陷阱,实现脱贫致富。
乡村振兴则是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下,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富裕、乡村社会文明和谐、乡村生态环境优美的发展战略。乡村振兴应该坚持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农业农村优先、城乡融合、乡村基层自治等原则,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目标都在于解决贫困和落后问题,其中精准扶贫主要关注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而乡村振兴则关注的是整个乡村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两者密切相关,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而乡村振兴又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支持。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者都是中国推进扶贫事业和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下面进一步从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角度分别进行探讨。

  1. 经济角度: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精准扶贫的目的在于通过多种形式的财政支持、发展产业扶贫等手段,让穷困地区成为“有钱可赚、有路可走、有地可建”的地区。乡村振兴的目标在于发挥农业、农村和农民多种资源优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产业融合,扩大消费市场等,实现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政策角度:为了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例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等。

  3. 社会角度: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涉及到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社会各界需要一起加入到扶贫事业中来;而做好乡村振兴也需要舆论的引导和社会志愿者的参与,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这个事业。

  4. 文化角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农耕文化、山水诗画和历史人文方面的资源是乡村振兴中需要重点挖掘的内容。同时,扶贫工作也需要建立并推广良好的家风教育、爱国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等,从文化上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综上所述,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需要政策引领、社会参与、文化支持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努力。只有全面协调各方面的资源,才能够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和健康稳定发展。

第五讲思考题

T2 为什么要改革国有企业和做大国有经济?

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掌握所有权并进行管理的企业。国有经济则是指国家对经济活动中的重要部门拥有一定的控制和管理权力。
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都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重要经济形式,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国有企业通常在关键性产业和重要行业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如能源、交通、电信、军工等领域。国有经济则包括国家垄断的行业和经济基础设施,如银行、电网、石油等行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也是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福利的重要基石。

改革国有企业、做大国有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下是几点原因:

  1. 提高经济效率:国有企业在过去存在不少问题,如体制僵化、资源浪费、低效率等,限制了经济发展。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和经营机制,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2. 实现产业升级: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涉及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可以推动实现产业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3. 维护社会稳定:国有企业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做大国有经济,可以保障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生水平,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

  4. 提高国家实力:发展国有经济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一,也是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做大国有经济,可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